巧克力囊肿症状(巧克力囊肿症状怎么检查)权威音视频

时间:2023-07-20 08:07:07浏览量:106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学博大精深、融会贯通,中医名家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云南中医世家家学深厚,有的已传承百年之久,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他们的故事。

吴派医学:顺应自然渐升华

吴佩衡(1888—1971年),四川会理人,中医火神派重要传承人之一,云南中医学院首任院长。

▲吴佩衡

勤学苦练,在实践中探索医理

1888年,吴佩衡出生于一个农耕家庭,其父为清末秀才,十分重视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但由于家境贫寒,年轻的吴佩衡不得不早早外出,前往会理县城学中医谋生。

旧时,学徒生涯十分艰辛,师傅既授业解惑,也是衣食父母,学徒自然应孝悌力田。而同时,吴佩衡立志从医,起早贪黑,勤奋苦学,从不懈怠。师傅接诊病人时,吴佩衡常立于边上,边听边学。他积极主动学习,师傅也愿倾囊相授。潜心学习四年后,他辞师回乡,踏上了独自行医之路。

初出茅庐的吴佩衡面对疑难重症时常常深感棘手。贫疾交加之景让他明白,医学仅靠师传口授远远不够。于是他转身朝千年古籍走去,朝病患走去。几度春秋,他边行医总结边探索钻研,采众人之长,以理论求诸实践,用实践丰富医理。行医数年,名声渐传,赢得群众的信赖与称赞。

然而适逢军阀割据混战,吴佩衡几经波折后走出四川,来到云南。他沿途边行医边赶路,在友人的建议下,前往彼时瘟疫流行的昆明行医,因其医术高超,从而在当地声名鹊起。

不惧强权,全身心投入中医事业

20世纪20年代,余云岫、褚民谊等在国民政府中央卫生会议上提出“废止中医案”,引起全国中医界一片哗然。云南中医界众多医师学者当即强烈反对,吴佩衡被选为代表到上海参加抗争。他敢于抗争,视死若生,面对当权者的强势丝毫不肯示弱。抵达南京后,代表们同国民党政府据理力争,提出“中医中药是中国的国宝,决不能丧尽天良来‘废止中医’”,要求撤销此案,南京政府不得不妥协。

经过此次抗争,吴佩衡在上海行医6年,1937年返回昆明,被选为昆明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

吴佩衡十分重视培养中医药人才,1948年他创立云南第一所中医学校——云南省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任校长兼主讲教师。长期以来,他一边坚持临床诊疗,一边从事中医教学。

吴佩衡晚年时表示,中医事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要为它作出一点贡献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甚至是毕生的精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于吴佩衡对学问的研究,吴佩衡的嫡孙、云南吴氏医学第三代继承人吴荣祖评论说:“他研究《伤寒论》,达到手不释卷的地步。”吴佩衡对仲景学说有着精辟诠释和应用创新,倡导经方学理,在内、妇、儿科疾病以及外感疾病的诊治方面均有独到见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学术流派。

此外,吴佩衡先生行医时胆识过人,擅用附子,对疑难重症、失治、误治之阴寒重症,常以大剂附子力挽沉疴,他对附子的研究应用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云南被人们誉为“吴附子”。1971年,吴佩衡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3岁。

吴荣祖,1945年出生,四川人,系吴佩衡先生之嫡孙,为全国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云南吴氏扶阳学派第二代学术继承人。

▲吴荣祖

坚定信念,在家学影响中爱上中医

幼时,吴荣祖便在祖父吴佩衡的诊室里看其医病,看到祖父把许多危重患者救治康复,让他对中医学有了最淳朴的热爱。对吴荣祖来说,观察祖父看病,不仅看到了救治病人的医生对患者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中医的疗效。

“病得很重的病人,一开始是被抬着来问诊的,经过祖父的救治,再来复诊时,他们就走着来了。”看到病人对祖父感谢的情景,对中医学崇拜的种子深深埋在了吴荣祖心里。系统学习中医时,吴荣祖秉持从小树立的信念,像祖父吴佩衡一样孜孜不倦地读经典、做临床。

在五十余载从医生涯中,吴荣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中医学的热爱,既具备系统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对中医肺脾、心肾、肝胆系统疾病的治疗颇有心得,在临证中秉承了吴佩衡先生善用、广用、巧用附子的风格,救治了大量的疑难危重症状患者,深得广大患者及同道的认可,荣获“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首届国医名师”“全国名中医”等荣誉称号。

树立自信,传承扶阳学派薪火

“只要顺应自然,天地不变,中医就能传承下去。”吴荣祖认为,中医跟中华文化一样,是与“天人合一”紧密相连的,并结合四季变换,在自然环境下不断研究总结而塑造出来的,所以中医学的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吴荣祖正是本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以自然现象研究人的生命全过程。“扶阳学派就是要扶持人体的生生之气——阳气,使患者各方面的生理代谢恢复起来,从而使五脏六腑、肌肉、神经的功能得到恢复,病人精气神开始慢慢改变,生命能量也开始好转。”他说。

吴荣祖先后三次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推举为全国扶阳学派权威性学术会议“扶阳论坛”组委会执行主席。在他眼中,从对疾病的研究到对生命层次的研究,这是研究的升华。

多年来,他致力于扶阳学派的传承和发展,除了带好学生,也重视全国层面的学术交流,把这些学术观点传播开来,甚至传到了国外。“因为中医的内涵是生命医学,它不只是治疗疾病,还上升到生命医学的研究,上升到天地之间,用自然的规律来研究生老病死,所以才吸引了这么多学生。”

因此,吴荣祖尤为重视中医事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临床带教擅长从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高度指导、培养学生,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把握中医辨证论治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更有效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青年观】

树立文化自信,实践探索真理

▲费丹艺 24岁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对生命健康和疾病所持有的智慧成果和实践的概括。在采访吴荣祖先生的过程中,最能感受到的便是先生对临床实践的重视以及对中医文化坚定的自信。

2022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面向中医学类专业全面推行院校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早跟师、早临床的学习制度。

这正与吴荣祖先生一直以来对临床教育的重视相恰。他说:“把跟师作为终身教育,就是要接触临床、就是要看实际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理,我觉得学习中医一定不要丢弃临床,而要早日进入临床。”

此外,吴荣祖先生认为,对中医的传承要先树立对中医的自信。“我的学生会问我,在中医的传统文化中,如张仲景的伤寒理论到了往后的时代还会有用吗?我说中医是永恒的科学,天地不变,中医不变。”

作为中医学者,吴荣祖先生表示,应该很好地把中医研究坚持下去,传承的同时也要注重与时俱进,始终不能脱离中医的根本,以解决更多百姓的疾病和健康问题。“道法自然,树立自信,执着不移,勇攀高峰!”吴荣祖先生认为,这16个字即是其传承中医学的精髓。

而无论是学习中医的后来人,还是正在其他领域前行的年轻人,在精神上树立文化自信,在行动中探索真理,二者无疑是中国青年人不断进步、不断创造、不断成就自我与回报社会的最佳“攻略”。

戴派医学:术绍岐黄为患者

戴丽三(1901—1968年),字曦,号徐生,昆明人,云南著名中医学家。1955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为云南省卫生厅副厅长,一生潜心攻研岐黄之道,擅长内科、妇科、儿科,攻克多种临床疑难杂症,声誉远播。代表著作有《中医常用方药手册》《中医学辨证原理》《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戴丽三(左)向女儿戴慧芬、儿子戴天载传授医术

继承家学,待患者如亲人

自幼在父亲戴显臣的影响下,戴丽三私塾四年后考入云南省立中学,毕业后,他精研医籍,发奋四载,学有心得,医术日进。

1919年行医昆明,其后四十九年行医生涯中,戴丽三潜心钻研岐黄原理,中医临床经验颇丰,尤擅内科、妇科、儿科,多次医治好疑难重症,收获了很好的口碑。

原昆明师范学院邓孝慈教授曾为戴丽三赠诗,诗中这样写道:“疾愈复来招饮使,挥毫表示未佳章。”戴丽三传承家传医德遗风,待患者如亲人,贫富一视同仁,对有困难者免费治疗,对远道求诊者,不计较时间。

他为云南中医事业发展毕生竭尽全力。他团结全省中医,在全省推荐调聘有理论修养和临床经验的中医参加政府卫生教育部门工作;创办全省性中医进修班,参与教学工作与临床带教工作,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学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戴丽三继承家学,除了学习其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外,还博览众家。他除了饱读医籍,还博览经籍,对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家著作均有深入研究,百家之中又尤尊张仲景,特别善于运用。由于其经验丰富,制方严谨,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所创验方,为后学争相传抄,临床推广效果良好。

他的著作《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戴丽三临床40多年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和医疗经验结晶,全书包括论篇及内、妇、儿、外科医案114例,较全面地体现了戴氏善于继承创新、变通运用的学术特点。

除了《戴丽三医疗经验选》,他还著有《阴阳五行之研究》《伤寒论的科学性》《诊断篇》等,这些丰富的临证经验和辨证的医学思想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他强调,给病人治病时,应与各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应墨守成规。既要综合各家观点,又要结合实际经验,还要考虑采药季节、药物产地、病人发病时期等诸多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在当时,因患者治愈率很高,戴丽三声望大增,成为云南一代名医。

戴丽三把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应用于医疗临床实践,融哲理医理为一体。他自己总结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善的中医诊疗技术,开创了戴氏医学学派的历史。

除了日常诊疗外,戴丽三先生还热心公益,凡是举办的各种义诊活动,都会积极参加。为了把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戴丽三和吴佩衡等同仁一起开创了云南中医学校教育之先河,培养了一大批医术高超的中医人才。今天,戴丽三培养的学生,多已成为云南中医药界的骨干力量,继承其精湛医术治病救人。

戴天浩,1945年出生,云南省著名中医,戴派中医学传人,著名儿科病、肾脏病专家。出身中医世家,自幼研习中医,注重医德,将各大名医派系学术理论融会贯通。曾任云南中医学会、云南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第四届理事。

▲戴天浩

一桌、一笔、一脉,医者治病救人

巧克力囊肿症状(巧克力囊肿症状怎么检查)权威音视频

还没走进戴天浩的诊室,就能听见他爽朗的笑声。在戴天浩的办公桌上,张贴着他行医多年来自己总结的药方,这些被字填得满满的药方能看出戴天浩对患者的用心。“这些药方都是平时常用的,功效有健脾养肝的,有解毒清热的……药方配上成分、用法,方便没有时间就诊的患者,也能及时就近买药进行治疗。”

在行医的这些年里,患者的痊愈就是对戴天浩最大的奖励。坐诊回家后无论多累,他都会学习。他说:“医学这个专业,是终身学习的事业,既然选择了,就得坚持。”

他认为,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了解。因此,他一直关注着有关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

每年都有省内外的患者慕名而来,也有国外的患者通过互联网找戴天浩问诊。三十多年来,戴天浩行医数万人,他的记录本上,详细记录着他治疗过的每一个患者的病症。

中医传承不只是坚守,更是热爱

戴天浩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在家人的影响下,从小便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祖父很忙,每天店里都有络绎不绝的患者前来求治,有时候祖父还提着出诊箱上门救治。不坐诊的时候,祖父就在书房里读书。在祖父的影响下,我们戴家的孩子很小就认识中药、很早就接触医学典籍。”

见过很多患者患病的痛苦,他发誓要学好医术,长大后治病救人。在省中医院学习的时间是他最难忘的时光,早上跟师临床实践,下午学习理论、研究病案,让他有机会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还能学习到各家医学的精髓,为他之后的临床诊疗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努力工作,苦读医书,20岁开始治病救人。他常常说到中医传承的问题,戴家的后辈们,伯父戴丽三、父亲戴述臣、姑妈戴汝贞、堂姐戴慧芬等都以祖父为榜样,刻苦努力钻研医术,以德为先,成为良医。戴天浩笑着说:“如今,家里的小孙子都能识得几味中药呢。”

如今,年过花甲的戴天浩,除了日常的问诊,还在戴派工作室里带徒。每年戴派工作室都会招收很多德才兼备的学生,并认真培养。面对热爱中医的晚辈,戴天浩说:“中医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且枯燥的积累过程,而‘传帮带’是学习中医的捷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将药方的疗效都验证出来了,所以后人不仅要会站在前人的肩上继续前行,而且还要结合西医,将中医的学术发扬光大。”现在戴派工作室不仅开展医疗服务,还承担了大量的中医传承教学模式研究和中医社会医学方面的研究,许多外国学生也慕名而来,向他学习中医。

【青年观】

仁心系病患,妙手熬汤药

▲张田睿 27岁

中医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中医三指在患者手腕上一搭,病情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碗汤药,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年轻的时候,戴天浩苦练望、闻、问、切基本功;中年的时候,他潜心钻研医术;晚年的时候,他努力培养医学人才。他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用精湛的医术为一位位患者缓解痛苦,挽救生命。

戴天浩虽已年过花甲,但他仍然坚持坐诊,他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他的身上充满了沉静和睿智,与他交流最能感受到他乐观的心态,他爽朗的笑声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哲学、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营养,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费丹艺 熊波 张田睿 杨茜 实习生 陆诗雨 孙悦 文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严云

终审 曹婕

标签:巧克力囊肿症状

特别声明:
1.本文由泰国康民医院中国办事处生育力保育中心整理的文章,包括原创、翻译、改编、转载等内容,版权一律归原作者以及出版单位所有;
2.如果作者已经单独授权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同意本站转载的文章,我们将在收到来信的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请提供您的版权相关证明);
3.本站涉及病症、医学诊疗、药物内容时仅供参考,不可作为医治和用药依据,具体请在执业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操作和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