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子宫肌瘤为(单项选择)(子宫肌瘤常见于)本月已更新

时间:2023-01-04 01:14:07浏览量:10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最常见的子宫肌瘤为(单项选择),以及子宫肌瘤常见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试管流程: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常见的表现有子宫出血、疼痛、腹部包块、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白带增多、贫血和心脏功能障碍等。一部分患者并无症状,常在妇科普查时才发现患有子宫肌瘤。子宫肌瘤为最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根据肌瘤所在子宫肌壁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壁间、浆膜下、粘膜下及阔韧带内肌瘤。

治疗:

如果肌瘤较小,无症状,也无并发症及变性者,一般不需要治疗。尤其是接近绝经年龄者,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落,肌瘤即自然萎缩或消失,只需定期(3~6个月)复查即可。如复查发现肌瘤增大或症状明显时,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二、手术治疗:

(一)子宫切除术,适用于子宫>3个月妊娠子宫大小、肌瘤虽不大但症状明显,或肌瘤增长快不能排除恶性者;

(二)肌瘤剥除术:适用于35岁以下、未婚、或未生育患者;

三、药物治疗:用于肌瘤较小、症状不著,近绝经期或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者。

(一)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酮;

(二)孕激素类。①炔诺酮,用于要求生育的患者;②甲孕酮、甲地孕酮、炔诺酮,任选其中之一;③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预防:

患有子宫肌瘤者,应定期检查,如3~6个月作一次B超或妇科检查。如果年龄较大的妇女,肌瘤在短期内迅速增大或绝经后又有阴道流血应警惕是否发生肉瘤变性。月经过多者应积极纠正贫血,预防贫血性心脏病、心肌退行性病变的发生。

药物治疗子宫肌瘤 何性祥主任医师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盆腔良性肿瘤。据统计,35岁以上妇女每5人中大约就有1人患子宫肌瘤。在治疗上,医生根据病员年龄、肌瘤大小、经量多少、生育情况等因素来决定采用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中药、西药、中西药物结合或观察)。患者一般都希望能找到不用开刀的有效疗法。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49岁的黄女士3年前发现子宫肌瘤,至去年底经B超检查已增蟮?1×53×59mm大小。3年来伴有经量多、月经周期紊乱、贫血;平时头昏、乏力、打不起精神。用过丙酸睾丸酮、三苯氧胺,效果不明显。有医生建议手术,黄女士不愿手术,前来笔者处就诊。经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B超复查,子宫肌瘤体积已缩小一半。病员面色红润,贫血症状改善,红血球、血色素恢复正常。黄女士在万分高兴之余,不禁要问,为什么米非司酮有这么良好的疗效呢?

这还得由子宫肌瘤的发病机理谈起。既往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和雌激素有关,因而用雄激素丙酸睾丸酮治疗,予以对抗;或用雌激素受体阻滞剂三苯氧胺来减少雌激素对子宫肌瘤的作用,但这些药物效果并不尽如人意。1983年Filicori创用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肌瘤。其机理是通过一系列药理连锁作用,造成性腺功能低下(其低雌激素环境类似药物性切除卵巢),及子宫和肌瘤血流量减少,最后使肌瘤缩小。此药缩小子宫肌瘤作用明显,是以往药物难以比拟的。但由于此药价格贵,且需每日肌肉注射,治疗期长达3-6个月,限制了其广泛使用。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孕激素也有关。根据这一机理,1993年Murphy首先把孕激素受体阻滞剂Ru486(国内药名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肌瘤,以阻断孕激素对子宫肌瘤的作用,取得了满意效果。据最近文献报道,米非司酮和GnRH-a比较,其缩小子宫肌瘤的疗效相仿,但其副反应轻且发生率低,停药后子宫肌瘤复发率也较后者低。此药为片剂,每日口服1次即可,价格也低廉,这些优点使此药易于为病员接受,易于推广。

临床上采用此药表明,用药后肌瘤都有不同程度缩小,贫血症状消失,红血球、血色素指标均恢复正常。此药治疗子宫肌瘤特别适用于下列两种情况:第一种,更年期妇女患子宫肌瘤者,用药后可缩小子宫肌瘤,有些专家认为尚有提早进入绝经期的作用。对同时伴有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者更可说是一药三得,用药后绝大多数病员当月就停经,使出血止住(疗程结束后,一般在六周内恢复月经)。第二种,患巨大子宫肌瘤伴严重贫血者,手术前用此药使肌瘤缩小,易于子宫手术切除,减少术中出血,从而可使手术中不输血或少输血。对不孕原因系子宫肌瘤引起者,用药后使肌瘤缩小,可作单纯子宫肌瘤剔出术,保留子宫,为生育创造条件。

自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肌瘤以来,有相当一部分病员免去了手术之苦,但此药必须在有经验的专科医师指导下选择使用。在临床应用中必须严格、仔细地掌握其适应症及禁忌症。伴有哮喘,心绞痛、溃疡性结肠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病情者禁用。

免费医院网天天健康报编辑部 2000/12/28

子宫肌瘤

本病是一种好发于中年妇女的生殖系统疾病,且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最主要的症状是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中年妇女。这种肿瘤相对于恶性肿瘤来说,生长很缓慢,不会扩散和危及生命。有的子宫肌瘤几年内可能会长到柚子那么大,有的则在很多年以后,仍然只有青豆那么大。

子宫肌瘤根据生长的部位可以分为三种:

①子宫粘膜下肌瘤:肌瘤向官腔内突出,表面仅为一层子宫内膜覆盖,约占肌瘤总数的10%左右;

②子宫肌壁间肌瘤:肌瘤生长在于宫肌壁中,周围是肌肉包围,占肌瘤总数的60一70%;

③子宫浆膜下肌瘤:肌瘤生长大部分突出于子宫浆膜面,约占肌瘤的20一30%。

子宫肌瘤最主要的症状是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引起月经增多的主要是粘膜下及肌壁间肌瘤,而浆膜下肌瘤对月经影响较小。所以,浆膜下肌瘤可以长得很大而元其他症状,患者常常因触摸到腹部包块而来就诊。

因肌瘤生长部位及大小不同,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肌,出现尿频、尿急;压迫直肠,造成排尿困难。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可引起剧烈腹痛,这种情况下,常需要做手术切除肌瘤肌瘤使子官腔面积增大,子宫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可出现白带增多如伴有感染则可出现脓性白带。据调查,大约25%一35%的肌瘤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孕。

子宫肌瘤的家庭防治

治疗子宫肌瘤的家用妙方:

(1)按医生处方,口服子宫肌瘤散,每日3次,每次15克。连服三个月观察疗效。

(2)取王不留行100克、夏枯草、生牡蛎、苏子各30克,水煎服,每日或隔日1剂,30剂为一疗程。

(3)如果月经较多,可在医生指导下,肌肉注射丙酸睾丸酮25毫克,每周两次,共治疗8次。

患子宫肌疮后应注意:

(1)防止过度疲劳,经期尤须注意休息。

(2)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食品。

(3)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内裤宜宽大。若白带过多,应注意随时冲洗外阴。

(4)确诊为子宫肌瘤后,应每月到医院检查:次。如肌瘤增大缓慢或未曾增大,可半年复查1次;如增大明显,则应考虑手术治疗,以免严重出血或压迫腹腔脏器。

(5)避免再次怀孕。患子宫肌瘤的妇女在做人工流产后,子宫恢复差,常会引起长时间出血或慢性生殖器炎症。

(6)如果月经量过多,要多吃富含铁质的食物,以防缺铁性贫血。

(7)不要额外摄取雌激素,绝经以后尤应注意,以免子宫肌瘤长大。

(8)需要保留生育能力而又必须手术治疗的,可采用肌瘤挖除术。

一种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方法——子宫动脉栓塞术 (文章来源: 妇女健康之友专栏医生孙冰文 )

子宫肌瘤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达20%。常见症状是月经过多,过频,经期延长,导致贫血,体质下降。特别是黏膜下肌瘤最容易引起出血,感染等。肌瘤过大还会引起盆腔压迫症状。

治疗子宫肌瘤的传统方法包括子宫切除术,肌瘤剔除术,肌瘤溶解,冷冻和激素治疗。子宫切除术创伤性较大,且使患者失去生育能力。肌瘤剔除术也有同样的问题,而且术后复发率达20~25%,肌瘤溶解,冷冻治疗虽然可保留子宫,但需要剖腹或腹腔镜。激素治疗虽可控制出血,但长期应用副作用大,可引起内分泌紊乱。

近几年出现了一种新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简称 UAE)。子宫动脉栓塞术原本用于治疗急性子宫出血,1995年首次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由于UAE方法较简单,创伤小,不影响其它治疗,应用前景广。其主要原理是:动脉造影显示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动脉明显增粗,肌瘤越大,动脉越粗,血管也更丰富。子宫肌瘤的局部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左右子宫动脉,双侧子宫动脉供血约占93%。通过放射介入疗法,经皮做股动脉穿刺,可直接将动脉导管插至子宫动脉,并注入一种永久性的栓塞微粒,阻断子宫肌瘤的血液供应,使其发生缺血改变而逐渐萎缩,甚至完全消失,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子宫动脉栓塞术近期疗效显著,自1998年统计在世界范围内总有效率达90%,肿瘤体积缩小达50%,因开展时间短,随访有限,远期效果尚待观察。UAE的适应症基本于手术相同。

此疗法的主要优点有:

(1)疗效优良,特别是对出血症状为主者疗效较好,栓塞后肿瘤明显缩小且保持稳定。

(2)与手术相比,UAE创伤性小,技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接受性高于手术。

(3)UAE可保留子宫功能和正常子宫生育能力。

(4)UAE后不影响其它治疗,换而言之,即使栓塞失败,患者也可接受其它治疗。因此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创伤小,简便易行,疗效稳定,具有广阔前景的新疗法。

完整版请看这里:

子宫肌瘤详细资料大全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又称为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由于子宫肌瘤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中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作为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故称为子宫平滑肌瘤较为确切。简称子宫肌瘤。

基本介绍

别称 :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 英文名称 :Hysteromyoma 就诊科室 :肿瘤科 多发群体 :女性 常见发病部位 :子宫 常见症状 :子宫出血,腹部包块,压迫,疼痛 ,白带增多,不孕,流产,贫血,红细胞增多,低血糖 传染性 :无 病因,临床表现,检查,鉴别诊断,治疗, 病因 有关子宫肌瘤的病因迄今仍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到正常肌层的细胞突变、性激素及局部生长因子间的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 根据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子宫肌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是促使肌瘤生长的主要因素,还有学者认为生长激素(GH)与肌瘤生长亦有关,GH能协同雌激素促进有丝分裂而促进肌瘤生长,并推测人胎盘催乳素(HPL)也能协同雌激素促有丝分裂作用,认为妊娠期子宫肌瘤生长加速除与妊娠期高激素环境有关外,可能HPL也参加了作用。 此外卵巢功能、激素代谢均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调节,故神经中枢活动对肌瘤的发病也可能起重要作用。因子宫肌瘤多见于育龄、丧偶及性生活不协调的妇女。长期性生活失调而引起盆腔慢性充血也可能是诱发子宫肌瘤的原因之一。 总之,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表现 1.症状 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盆腔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被发现。如有症状则与肌瘤生长部位、速度、有无变性及有无并发症关系密切,而与肌瘤大小、数目多少关系相对较小。患有多个浆膜下肌瘤者未必有症状,而一个较小的黏膜下肌瘤常可引起不规则 *** 流血或月经过多。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 (1)子宫出血 为子宫肌瘤最主要的症状,出现于半数以上的患者。其中以周期性出血为多,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周期缩短。亦可表现为不具有月经周期性的不规则 *** 流血。子宫出血以黏膜下肌瘤及肌壁间肌瘤较多见,而浆膜下肌瘤很少引起子宫出血。 (2)腹部包块及压迫症状 肌瘤逐渐生长,当其使子宫增大超过3个月妊娠子宫大小或为位于宫底部的较大浆膜下肌瘤时,常能在腹部扪到包块,清晨膀胱充盈时更为明显。包块呈实性,可活动,无压痛。肌瘤长到一定大小时可引起周围器官压迫症状,子宫前壁肌瘤贴近膀胱者可产生尿频、尿急;巨大宫颈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排尿不畅甚至尿潴留;子宫后壁肌瘤特别是峡部或宫颈后唇肌瘤可压迫直肠,引起大便不畅、排便后不适感;巨大阔韧带肌瘤可压迫输尿管,甚至引起肾盂积水。 (3)疼痛 一般情况下子宫肌瘤不引起疼痛,但不少患者可诉有下腹坠胀感、腰背酸痛。当浆膜下肌瘤发生蒂扭转或子宫肌瘤发生红色变性时可产生急性腹痛,肌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症者亦不少见,则可有痛经。 (4)白带增多 子宫腔增大,子宫内膜腺体增多,加之盆腔充血,可使白带增加。子宫或宫颈的黏膜下肌瘤发生溃疡、感染、坏死时,则产生血性或脓性白带。 (5)不孕与流产 有些子宫肌瘤患者伴不孕或易发生流产,对受孕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可能与肌瘤的生长部位、大小及数目有关。巨大子宫肌瘤可引起宫腔变形,妨碍孕囊着床及胚胎生长发育;肌瘤压迫输卵管可导致管腔不通畅;黏膜下肌瘤可阻碍孕囊着床或影响 *** 进入宫腔。肌瘤患者自然流产率高于正常人群,其比约4∶1。 (6)贫血 由于长期月经过多或不规则 *** 流血可引起失血性贫血,较严重的贫血多见于黏膜下肌瘤患者。 (7)其他 极少数子宫肌瘤患者可产生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一般认为与肿瘤产生异位激素有关。 2.体征 (1)腹部检查 子宫增大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或较大宫底部浆膜下肌瘤,可在耻骨联合上方或下腹部正中扪及包块,实性,无压痛,若为多发性子宫肌瘤则肿块之外形呈不规则状。 (2)盆腔检查 妇科双合诊、三合诊检查,子宫呈不同程度增大,欠规则,子宫表面有不规则突起,呈实性,若有变性则质地较软。妇科检查时子宫肌瘤的体征根据其不同类型而异,带蒂浆膜下肌瘤若蒂较长,于宫旁可扪及实质性包块,活动自如,此种情况易与卵巢肿瘤混淆。黏膜下肌瘤下降至宫颈管口处,宫口松,检查者手指伸入宫颈口内可触及光滑球形的瘤体,若已脱出于宫颈口外则可见到肿瘤,表面呈暗红色,有时有溃疡,坏死。较大的宫颈肌瘤可使宫颈移位及变形,宫颈可被展平或上移至耻骨联合后方。 检查 1.超声检查 为目前最为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它可显示子宫增大,形状不规则,肌瘤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超声检查既有助于诊断子宫肌瘤,并为区别肌瘤是否有变性提供参考,又有助于与卵巢肿瘤或其他盆腔肿块鉴别。 2.诊断性刮宫 通过宫腔探针探测子宫腔大小及方向,感觉宫腔形态,了解宫腔内有无肿块及其所在部位。对于子宫异常出血的患者常需鉴别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性刮宫具有重要价值。 3.宫腔镜检查 在宫腔镜下可直接观察宫腔形态、有无赘生物,有助于黏膜下肌瘤的诊断。 4.腹腔镜检查 当肌瘤须与卵巢肿瘤或其他盆腔肿块鉴别时,可行腹腔镜检查,直接观察子宫大小、形态、肿瘤生长部位并初步判断其性质。 5.磁共振检查 一般情况下,无需采用磁共振检查,如果需要鉴别诊断是子宫肌瘤还是子宫肉瘤,磁共振尤其是增强延迟显像有助于鉴别子宫肌瘤和子宫肉瘤。在腹腔镜手术前,磁共振检查也有助于临床医师在术前和术中了解肌瘤的位置,减少残留。 鉴别诊断 肌瘤常易与下列疾病混淆,应予以鉴别:①子宫腺肌病及腺肌瘤;②妊娠子宫;③卵巢肿瘤;④子宫恶性肿瘤;⑤子宫肥大症;⑥子宫内翻;⑦子宫畸形;⑧盆腔炎性包块。 治疗 1.随诊观察 如患者无明显症状,且无恶变征象,可定期随诊观察。 2.药物治疗 (1)促性腺激素 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GnRH-a有亮丙瑞林、戈舍瑞林、曲普瑞林等。GnRH-a不宜长期持续使用,仅用于手术前的预处理,一般用3~6个月,以免引起低雌激素引起的严重更年期症状;也可同时补充小剂量雌激素对抗这种副作用。 (2)米非司酮 是一种孕激素拮抗剂,近年来临床上试用以治疗子宫肌瘤,可使肌瘤体积缩小,但停药后肌瘤多再长大。 (3)达那唑 用于术前用药或治疗不宜手术的子宫肌瘤。停药后子宫肌瘤可长大。服用达那唑可造成肝功能损害,此外还可有雄激素引起的副作用(体重增加、痤疮、声音低钝等)。 (4)他莫昔芬(三苯氧胺) 可抑制肌瘤生长。但长时间套用个别患者子宫肌瘤反见增大,甚至诱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内膜癌,应予以注意。 (5)雄激素类药物 常用药物有甲睾酮(甲基睾丸素)和丙酸睾素(丙酸睾丸素),可抑制肌瘤生长。应注意使用剂量,以免引起男性化。 在子宫肌瘤患者出血期,若出血量多,还可用子宫收缩剂(如缩宫素、麦角)及止血药物(如止血酸、氨甲苯酸(止血芳酸)、立止血、三七片等),可起到一定程度的辅助止血作用。 3.手术治疗 子宫肌瘤的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及子宫切除术,可经腹部亦可经 *** 进行,也可行内镜手术(宫腔镜或腹腔镜)。术式及手术途径的选择取决于患者年龄、有否生育要求、肌瘤大小及生长部位、医疗技术条件等因素。 (1)肌瘤切除术 将子宫肌瘤摘除而保留子宫的手术,主要用于40岁以下年轻妇女,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适用于肌瘤较大;月经过多;有压迫症状;因肌瘤造成不孕者;黏膜下肌瘤;肌瘤生长较快但无恶变者。 (2)子宫切除术 症状明显者,肌瘤有恶性变可能者,无生育要求,宜行子宫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可选用全子宫切除或次全子宫切除,年龄较大,以全子宫切除为宜。术前须除外宫颈恶性疾病的可能性。 (3)子宫动脉栓塞术 通过放射介入的方法,直接将动脉导管插至子宫动脉,注入永久性栓塞颗粒,阻断子宫肌瘤血供,以达到肌瘤萎缩甚至消失。UAE目前主要适用于子宫异常出血导致贫血等有症状的子宫肌瘤。在选择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时应慎重,尤其是盆腔炎症未控制者,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动脉硬化患者及本身有血管造影禁忌证的患者,应列为该项治疗的禁忌证。5%的患者术后有发生卵巢功能早衰的可能,也有罕见的盆腔感染的报导。 4.聚焦超声治疗 通过将超音波聚集,局部在肿瘤内部将温度提升到65℃以上导致肿瘤发生凝固性坏死而起到治疗的作用,治疗可以使得肌瘤发生萎缩,缓解症状。适用于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治疗后无手术瘢痕,术后恢复快是其优点。副反应有皮肤烫伤、临近肠管损伤、血尿等报导。

子宫前壁肌瘤

子宫前壁肌瘤: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无症状,少数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触及肿物以及压迫症状等。如发生蒂扭转或其他情况时可引起疼痛。以多发性子宫肌瘤常见。本病确切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采取性激素或手术治疗,尚无其他理想疗法。

  根据肌瘤所在子宫的不同部位,而分为以下几类:

1.肌壁间肌瘤 肌瘤位于肌壁内,周围均为肌层所包围,初发病时多为此类肌瘤,故最常见,约占60~70%。子宫前壁肌瘤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肌瘤。

2.浆膜下肌瘤 肌壁间肌瘤向浆膜而发展,并突出于子宫表面,与浆膜层直接接触,约占20%。如突入阔韧带两叶之间生长,即为阔韧带内肌瘤。

3.粘膜下肌瘤 肌壁间肌瘤向宫腔内生长,突出于子宫腔内,与粘膜层直接接触,约占10%。此瘤可使子宫腔逐渐增大变形,并常有蒂与子宫相连,如蒂长可堵住子宫颈口或脱出于阴道内 。

4.子宫颈肌瘤 较少见,肌瘤在子宫颈部位生长,因生长部位低,可嵌顿于盆腔内,产生压迫症状,手术切除困难,易损伤输尿管、膀胱。 子宫肌瘤常为多发性,并且以上不同类型肌瘤可同时发生在同一子宫上,称为多发性子宫肌瘤。

最常见的子宫肌瘤为(单项选择)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子宫肌瘤常见于、最常见的子宫肌瘤为(单项选择)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最常见的子宫肌瘤为(单项选择)

特别声明:
1.本文由泰国康民医院中国办事处生育力保育中心整理的文章,包括原创、翻译、改编、转载等内容,版权一律归原作者以及出版单位所有;
2.如果作者已经单独授权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同意本站转载的文章,我们将在收到来信的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请提供您的版权相关证明);
3.本站涉及病症、医学诊疗、药物内容时仅供参考,不可作为医治和用药依据,具体请在执业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操作和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