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子宫内膜增厚(中年女性子宫内膜增厚是怎么回事)本月已更新

时间:2023-03-20 00:28:07浏览量:129

今天给各位分享更年期子宫内膜增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年女性子宫内膜增厚是怎么回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试管流程:

更年期子宫内膜增厚怎么治疗

1.药物治疗(1)促排卵药物 促排卵药物有舒经酚及绒促性素。一般多用于子宫内膜轻度不典型增生患者。氯米酚用量。(2)孕激素类药物 孕激素类药物可以抑制雌激素引起的子宫内膜增生。其作用机制:①通过下丘脑及垂体而抑制排卵及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使血清E2水平下降相当于早滤泡期。②减少子宫内膜的雌激素核受体水平。③抑制子宫内膜DNA合成。④增加雌二醇脱氢酶及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从而增加雌二醇向雌酮等活性较弱的雌激素转化。常用的孕激素有黄体酮、己酸羟孕酮、甲羟孕酮(安宫黄体酮)和醋甲孕酮。用药方法及用药剂量根据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程度不同而有区别,轻度不典型增生可以黄体酮30mg肌注,周期第18天或20天开始,共用药5~7天,使内膜转化为分泌期。以后彻退出血行经时,使增生的内膜脱落。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不取周期性用药方法,而连续性应用。(3)达那唑是一种乙炔基睾丸酮的衍生物 是治疗内膜异位症的常用药物。对子宫内膜有较强的抗增殖作用。(4)棉酚 是我国用来治疗子宫内膜增生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药物。作用机制:抑制卵巢,抑制子宫内膜的增生。治疗后,内膜病理形态呈高度萎缩,超微结构有明显退性变。(5)GnRH促效剂 可提高血液促性腺激素水平,使垂体中促性腺激素库存衰竭从而抑制垂体,使雌二醇水平降至绝经后水平。以上诸药,均以三个月为一疗程。每完成一个疗程即刮宫或取子宫内膜作组织学检查,根据对药物的反应,或停止治疗,或对药物的剂量酌量增减。治疗期限不一致。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不等,平均9个月。其区别与发病的潜在病因的轻重有关。可根据定期内膜活检的结果指导药物的剂量及用药的期限。 2.对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监测在药物治疗时,必须重视在治疗过程中对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监测。(1)有些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年轻患者,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某些环节有所欠缺或不平衡导致其不排卵或黄体不足。这种情况会延续很长时间,经过药物治疗后有所好转,但停药后,又复不正常,因此需要阶段性或经年累月的长期不断的治疗。坚持长期药物治疗尚有预防癌变的作用。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必须进行药物反应监测,根据不同的用药效果好,来决定用药情况。(2)子宫内膜癌与内膜不典型增生虽然在组织病理形态上各有其特点,但单凭刮宫所取内膜的病检结果是很难鉴别重度不典型增生与高分化腺癌,但这两种情况对药物治疗反应会有所不同,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 3.孕激素治疗后的妊娠孕激素治疗后,当内膜有好转而停用孕激素后,应及时考虑促排卵或其他医疗技术助孕,防止内膜增生或高分化癌再度复发。

到了更年期子宫内膜略厚什么原因

更年期以后一般的子宫内膜会小于0.5cm,如果大于0.5com,表明子宫内膜增厚,不知道你现在子宫内膜有多厚,如果更年期以后内膜增厚考虑内膜病变的可能,建议做诊断性刮宫。

子宫内膜增厚的异常原因是什么?

子宫是女性的生殖器官,是孕育胚胎、胎儿和产生月经的器官,可见其重要性,如果子宫出现了问题,比如子宫内膜增厚症,确诊后建议尽快治疗,服用妇炎丸,可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刮宫或药物治疗

子宫内膜增厚的异常原因是什么?

1、激素受体分:一般来说,子宫内膜复杂增厚是和激素受体的分布有关系的,这种可能会呈息肉状,而且子宫内膜复杂增厚哈可能混杂着其他类型的增厚。

2、卵巢功能紊乱:如果卵巢激素紊乱,易导致异常子宫内膜增厚,即子宫内膜增值症,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的多量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可以在长时间闭经后出现持续的出血部分患者也表现为周期缩短、经期延长,出血时间可达1个月。

3、雌激素分泌异常:女性体内激素腺体分泌激素不均衡,出现不排卵的情况,子宫内膜长期地受雌激素的影响,没有周期性分泌期的转化,子宫内膜长期处于增厚的状态。这是女性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中常见因素。

4、肥胖病:肥胖女性的肾上腺分泌雄烯二酮,在脂肪组织的内芳香化酶作用后转变为雌酮,血浆中雌酮水平上升,容易出现持续性雌激素作用,引起女性子宫内膜增厚。

更年期子宫内膜增厚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年女性子宫内膜增厚是怎么回事、更年期子宫内膜增厚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更年期子宫内膜增厚

特别声明:
1.本文由泰国康民医院中国办事处生育力保育中心整理的文章,包括原创、翻译、改编、转载等内容,版权一律归原作者以及出版单位所有;
2.如果作者已经单独授权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同意本站转载的文章,我们将在收到来信的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请提供您的版权相关证明);
3.本站涉及病症、医学诊疗、药物内容时仅供参考,不可作为医治和用药依据,具体请在执业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操作和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