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子宫内膜癌临床指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试管流程:
(宫内组织)恶性肿瘤,考虑低分化癌?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近20年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在我国,作为继宫颈癌之后第二个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部分发达城市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达妇科恶性肿瘤第一位。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和激素等综合治疗。治疗方案应根据病理诊断和组织学类型,以及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有无生育要求、有无手术禁忌证、有无内科合并症等综合评估以制订治疗方案。手术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除不能耐受手术或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外,都应进行全面的分期手术。对于伴有严重内科并发症、高龄等不宜手术的各期子宫内膜癌,可采用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严格遵循各种治疗方法指征,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强调有计划的、合理的综合治疗,并重视个体化治疗。
一、外科治疗
(一)全面分期手术及辅助治疗方式选择
1. 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局限于子宫体):
①进入盆腹腔后首先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
②术式:筋膜外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
③根据术后病理明确手术病理分期及辅助治疗的应用。
2. 临床Ⅱ期(子宫内膜癌侵犯宫颈间质):
①进入盆腹腔后首先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
②术式:广泛性/改良广泛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
③根据术后病理明确手术病理分期及辅助治疗的应用。
3. 临床Ⅲ期及以上:应以综合治疗为主。建议行包括子宫+双附件切除在内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手术目标是尽可能达到没有肉眼可测量的病灶;也可考虑新辅助化疗后再手术。病变超出子宫但局限在盆腔内(转移至阴道、膀胱、肠/直肠、宫旁、淋巴结)无法手术切除者,可行外照射放疗和(或)阴道近距离放疗±全身治疗,也可单纯化疗后再次评估是否可以手术治疗,或者根据治疗效果选择放疗。病变超出腹腔或转移到肝脏者,可行化疗和(或)外照射放疗和(或)激素治疗,也可考虑姑息性子宫+双附件切除术。
4. Ⅱ型子宫内膜癌:包括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及癌肉瘤。其治疗遵循卵巢癌的手术原则和方式。除包括腹水细胞学检查、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外,还应行大网膜切除术及腹膜多点活检。如为晚期,则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5. 分期手术中需行全面探查。推荐入腹后取腹水/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并单独报告;电凝或钳夹双侧子宫角处输卵管峡部,避免术中操作造成宫腔内肿瘤循输卵管扩散至盆腔;进行全腹腔至盆腔的全面探查,评估腹膜、膈肌及浆膜层有无病灶,在任何可疑部位取活检以排除子宫外病变;切除子宫后剖视子宫检查,必要时行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术中取下子宫后应先剖视,手术记录应明确癌瘤大小、部位(宫底部或子宫下段/宫颈)、肌层浸润深度(占整个肌层的比例),宫颈峡部及双侧附件有无受累等。仍推荐取腹水/腹腔冲洗液细胞学并单独报告。
(二)几个特殊问题
1. 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是治疗局限于宫体之内膜癌的主要手术方式,可以应用开腹、经阴道或腹腔镜、机器人腹腔镜等技术。但避免用粉碎器和分块取出子宫。子宫破碎可导致肿瘤溢出,增加局部或腹腔复发风险。
2. 淋巴结切除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评估淋巴结状态是全面分期手术的重要组成。临床Ⅰ期中,多数转移为组织学转移而非肉眼转移,因此建议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对于术前全面评估病灶局限于子宫内膜层或浅肌层,且为高、中分化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概率低,是否需行淋巴结切除尚有争议。
具备下列任一条件:
①盆腔淋巴结阳性;
②深肌层浸润;
③G3;
④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或癌肉瘤需评估盆腔淋巴结及至少肠系膜下动脉水平(最好至肾血管水平)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有时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性进行分区域淋巴结取样或前哨淋巴结定位。若腹膜后淋巴结有明显增大,疑有转移者可行术中冰冻病理,以明确诊断,确定淋巴结手术方式。
前瞻性随机研究发现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切除的程度与生存无关。但由于淋巴结切除的数目、范围以及辅助治疗方法的不同,8%~50%子宫内膜癌淋巴清扫后患者会出现下肢淋巴水肿。因此,前哨淋巴结定位逐渐成为手术分期的一种方法。NCCN指南推荐对病变局限子宫的子宫内膜癌可考虑前哨淋巴结活检,以替代系统淋巴结切除术。
3.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保留卵巢:子宫内膜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对于年轻患者,如果要求保留卵巢,则须符合以下条件:
①年龄<40岁;患者要求保留卵巢;
②ⅠA期,高分化;
③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阴性;
④术前和术中评估无可疑淋巴结转移;
⑤具有随访条件。
(三)手术并发症及处理: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或广泛子宫切除术的主要并发症为周围脏器如输尿管、膀胱、直肠等损伤。术中应该仔细解剖,避免损伤。一旦出现,需要及时行输尿管支架及脏器修补等手术。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主要为血管、肠管及膀胱损伤和皮下气肿,此外还可发生穿刺孔疝。文献报道腹腔镜穿刺孔疝的发生率为0.2%~3.1%,对直径超过10 mm的穿刺孔予以筋膜层的缝合可以减少疝的发生。其他并发症包括出血(腹腔出血,阴道残端出血)、感染(泌尿系统、盆腹腔、淋巴囊肿感染等)、肠梗阻、切口裂开、血栓及栓塞等,少数可能出现肿瘤种植转移。术中需严格无菌及无瘤操作。注意缝合、结扎有效及牢固。术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注意术后护理。
二、放射治疗
除对于不能手术的子宫内膜癌可行根治性放疗,包括体外放疗联合近距离放疗。放射治疗在子宫内膜癌中常为对术后患者的辅助治疗。
(一)体外放疗
针对原发肿瘤和盆腔内转移实体肿瘤部位,还要包括髂总、髂外、髂内淋巴结引流区、宫旁及上段阴道和阴道旁组织。宫颈受侵者还应包括骶前淋巴结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受侵者行延伸野照射,包括髂总和腹主动旁淋巴结区域。延伸野的上界取决于具体的临床情况,至少达到肾血管水平上1~2cm。NCCN指南建议采用CT图像为基础的多野适形技术或IMRT技术的放疗计划,但需注意精确放疗技术中的质量验证(QA)和分次照射期间的器官移动的问题(详见宫颈癌体外放疗章节内容)。
(二)近距离放疗
传统子宫内膜癌的腔内治疗,没有一个公认的剂量参照点。以内膜受量、子宫体肌层[内膜下5mm、10mm或通过A点与子宫中轴平行线的点(A-Line)]作为剂量参照点。现在建议采用三维影像为基础的治疗计划,根据临床肿瘤实际情况个体化给予放疗剂量。治疗靶区包括全部宫体、宫颈和阴道上段组织。2015年美国近距离放疗协会(ABS)提出了CT或MRI引导下的子宫内膜癌根治性放疗靶区的定义。GTV主要是指MRI中T2加权影像中可见病灶范围。CTV是指MRI或CT上的全部宫体、宫颈和阴道上段部分。危及器官OAR需包括MRI或CT中乙状结肠、直肠、膀胱、肠管及未累及的阴道部分。
(三)术后辅助治疗的推荐建议
ⅠA(G1),无高危因素:观察,不需辅助治疗。
ⅠA(G1),有高危因素,或ⅠA(G2~3)无高危因素:可随诊观察或腔内放疗。
ⅠA(G2),有高危因素:可随诊观察或腔内放疗±体外放疗(2B类证据)。
ⅠA(G3),有高危因素:腔内放疗±体外放疗±化疗(2B类证据)。
ⅠB(G1~2),无高危因素:可随诊观察或腔内放疗。
ⅠB(G3),无高危因素:腔内放疗±体外放疗±化疗(2B类证据)。
ⅠB(G1~2),有高危因素:可随诊观察或腔内放疗±体外放疗。
ⅠB(G3),有高危因素:体外放疗±腔内放疗±化疗。
Ⅱ(G1):腔内放疗±体外放疗。
Ⅱ(G2):体外放疗+腔内放疗。
Ⅱ(G3):体外放疗±腔内放疗±化疗(2B类证据)。
ⅢA:化疗±体外放疗±腔内放疗。
ⅢB:化疗±体外放疗+腔内放疗。
ⅢC:化疗±体外放疗±腔内放疗。
ⅣA~ⅣB期(减瘤术后无或仅有微小残留者):化疗±体外放疗±腔内放疗。
(四)治疗技术及剂量推荐
参照NCCN指南给出子宫内膜癌放疗的治疗手段,包括体外放疗(EBRT)和(或)近距离放疗。放疗前诊断影像评价肿瘤局部区域的范围及是否有远处转移。体外放疗主要针对盆腔包括或不包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域。
近距离放疗主要针对:
①子宫(术前或根治性放疗中);
②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中)。
盆腔放疗针对原发肿瘤和盆腔内转移实体肿瘤部位,还要包括髂总、髂外、髂内淋巴结引流区、宫旁及上段阴道和阴道旁组织。宫颈受侵者还应包括骶前淋巴结区。延伸野应该包括盆腔野同时还要针对髂总和腹主动旁淋巴结区域。延伸野的上界取决于具体的临床情况,至少达到肾血管水平。对于放疗野亚临床病灶剂量在45~50Gy。建议采用CT图像为基础的多个适形野技术的放疗计划(详见宫颈癌体外三维放疗章节)。
近距离放疗的剂量也与患者的具体临床分期和肿瘤情况相关。如果宫颈受侵,除了子宫体肌层剂量参考点,还要考虑A点剂量。可参考宫颈癌A点放疗总剂量。如果近距离放疗采用MRI影像勾画靶区,GTV区域的EQD2总剂量≥80Gy。根据不同分期,联合体外放疗,GTV及CTV区域的EQD2总剂量分别达到80~90Gy和48~75 Gy。而OAR限量建议,乙状结肠直肠D2cc:不超过70~75Gy,膀胱D2cc:80~100Gy,肠管D2cc:65Gy。
对于术后辅助放疗,只要阴道残端愈合就可以开始近距离放疗,一般在手术后12周以内进行。剂量参考点在阴道黏膜表面或黏膜下0.5cm。针对阴道上段。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体外放疗后补充近距离放疗者,常用剂量为4~6Gy×2~3f(黏膜表面)。术后只补充近距离放疗者,通常方案为7Gy×3f(黏膜下0.5cm处),或6Gy×5f(黏膜表面)。
三、全身化疗和激素治疗
(一)全身化疗主要应用于晚期(Ⅲ~Ⅳ期)或复发患者以及特殊病理类型患者。近年来也用于一些具有高危因素(IB期、G3)的早期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研究表明对于这类患者,即便行辅助放疗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出现远处转移。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加用化疗。方案推荐为紫杉醇+卡铂。对于晚期患者,ⅢA~ⅢC期推荐的方案为全身化疗和(或)体外放疗±腔内放疗。ⅣA/ⅣB期主要治疗为全身化疗。若患者能耐受,推荐多药联合化疗方案。
推荐的化疗方案及药物如下:卡铂/紫杉醇,顺铂/多柔比星,顺铂/多柔比星/紫杉醇(因为未改善总体生存率且毒性较大未被广泛使用),卡铂/多西他赛,异环磷酰胺/紫杉醇(用于癌肉瘤,1类证据),顺铂/异环磷酰胺(用于癌肉瘤),依维莫司/来曲唑。单药如顺铂、卡铂、多柔比星、脂质体阿霉素、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PD-1阻断剂帕姆单抗、拓扑替康、贝伐单抗、多烯紫杉醇(2B级证据)、异环磷酰胺(用于癌肉瘤)等。使用细胞毒性药物仍然不能控制病情的患者可考虑加用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
常用的子宫内膜癌药物治疗方案如表4所示。
表4 子宫内膜癌常用方案
治疗类型
分期
常用方案
疗程
术后辅助化疗或姑息化疗
Ⅲ~Ⅳ期或复发转移
多药联合方案:
卡铂+紫杉醇(或多西他赛)
顺铂+多柔比星±紫杉醇
异环磷酰胺+紫杉醇或顺铂(用于癌肉瘤)
依维莫司+来曲唑(用于子宫内膜样癌)
单药方案:
顺铂,卡铂,多柔比星(或脂质体多柔比星),紫杉醇(或白蛋白结合紫杉醇),托泊替康,贝伐珠单抗,多西他赛,异环磷酰胺
3~6周期
激素治疗(主要用于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
甲地孕酮/他莫昔芬(交替使用),促孕剂,他莫昔芬,氟维司群
(二)新型靶向治疗
随着个性化肿瘤治疗和靶向研究热度不断升温,几种新型疗法已被开发和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特别是在Ⅰ型子宫内膜癌治疗中。雷帕霉素类似物依维莫司、西罗莫司,已获批为子宫内膜癌Ⅱ期临床试验的单药治疗药物,目前在联合治疗方案中正进行评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过表达导致血管增生和给肿瘤供氧和营养的增多。贝伐单抗是一种针对VEGF的单克隆抗体,GOG在复发子宫内膜癌妇女中已将其作为应用药物之一。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是2种阻断VEGFR的化合物。舒尼替尼已被证明部分缓解率为1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VEGFR抑制剂的效用仍待评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抑制剂完成了复发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Ⅱ期临床试验。
(三)激素治疗
激素治疗包括甲地孕酮及他莫昔芬(两者可交替使用)、孕激素类、芳香化酶抑制剂、他莫昔芬等。激素治疗仅用于子宫内膜样腺癌,主要为孕激素,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需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及晚期、复发性或无法手术的患者。以高效药物、大剂量、长疗程为佳,4~6周可显效。对肿瘤分化良好、孕激素受体阳性者疗效较好,对远处复发者疗效优于盆腔复发者。治疗时间尚无统一标准,但至少应用1年以上。总有效率25%~30%。
最常用的孕激素主要有3 种:
①醋酸羟孕酮(MPA),每日500~1000mg口服;
②醋酸甲地孕酮(MA),每日160mg口服;
③已酸羟孕酮(HPC),每日250~500mg。
不推荐早期患者术后常规应用激素治疗。
四、综合治疗
(一)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Ⅰ期患者的术后治疗需结合患者有无高危因素、浸润肌层深度和组织学分级进行评估。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0 岁、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肿瘤较大(一般指肿瘤直径超过2cm)、子宫下段或宫颈间质浸润。补充治疗以放疗为主,阴道顶端愈合后尽早开始放疗,最好不超过术后12周。对于具有高危因素(ⅠB期、G3)的早期患者的可辅以化疗。Ⅱ、Ⅲ期患者的术后处理需结合手术方式和组织分化辅以放疗±化疗。ⅣA、ⅣB期:已行减瘤术并无肉眼残存病灶或显微镜下腹腔病灶时,行全身治疗±外照射放疗±阴道近距离放疗。具体见放疗部分术后辅助治疗的推荐建议。
(二)不全手术分期/意外发现子宫内膜癌的后续治疗
不全手术分期指手术范围不足但可能存在高危因素,如深肌层浸润或宫颈侵犯等。处理方法如下:
①ⅠA期,G1~2级,肌层浸润小于50%,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肿瘤小于2cm者,术后可观察。
②ⅠA期,G1~2级者(肌层浸润超过50%,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或肿瘤≥2cm),ⅠA期,G3级,ⅠB及Ⅱ期者,可选择先行影像学检查,若影像学检查结果阴性,则按照完全手术分期后相应方案治疗,若影像学检查结果为可疑或阳性,则对合适的患者进行再次手术分期或对转移病灶进行病理学确诊;也可直接选择再次手术分期,术后辅助治疗方案选择与上述完全手术分期后相同。
(三)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Ⅰ期和Ⅱ期患者术后复发率约15%,其中50%~70%的复发有症状。大多数复发发生在治疗后3年内。局限于阴道或盆腔的复发经过治疗后仍有较好的效果。孤立的阴道复发经放疗后5年生存率达50%~70%。超出阴道或盆腔淋巴结复发则预后较差。复发后的治疗与复发位置、既往是否接受过放疗相关。
影像学检查证实没有远处转移的局部复发。
①复发位置既往未接受过放疗者,可选择外照射放疗±阴道近距离放疗或手术探查+切除±术中放疗。手术后发现病灶局限于阴道,可行外照射放疗±阴道近距离放疗±全身治疗;手术后发现病灶超出阴道,到达盆腔淋巴结者可行外照射放疗±阴道近距离放疗±全身治疗,若到达腹主动脉旁或髂总淋巴结者行外照射放疗±全身治疗。复发到达上腹部,残留病灶较小时可选择全身治疗±外照射放疗,巨大复发灶按如下播散性病灶处理。
②复发位置既往接受过放疗者,若原来仅接受过阴道近距离放疗,其处理方法与复发位置既往未接受过放疗者相同。若原来接受过盆腔外照射放疗,考虑手术探查+切除±术中放疗和(或)全身治疗±姑息性放疗。
子宫内膜癌转移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癌生长较缓慢,局限在内膜的时间较长,所以在早期的时候没有很明显的症状,而当晚期的时候患者才会出现症状,这时候很容易出现转移的情况,所以患者要多加注意。 子宫内膜癌转移的途径: 1、直接蔓延 初起时癌灶沿子宫内膜蔓延生长,向上经宫角至输卵管,向下至宫颈管,并继续蔓延至阴道。也可经肌层浸润至子宫浆膜面而延至输卵管、卵巢。并可广泛种植在盆腔腹膜、直肠子宫陷凹及大网膜。 2、淋巴转移 为子内膜癌的主要转移途径。当癌肿浸润至深肌层,或扩散到宫颈管,或癌组织分化不良时,易发生淋巴转移。其转移途径与癌灶生长部位有关。宫底部的癌灶沿阔韧带上部的淋巴管网,经骨盆漏斗韧带至卵巢。向上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子宫角部癌灶沿圆韧带至腹股沟淋巴结。子宫下段及宫颈管的癌灶与宫颈癌的淋巴转移途径相同,可至宫旁、髂内、髂外、髂总淋巴结。子宫后壁癌灶可沿宫骶韧带扩散到直肠淋巴结。内膜癌也可向子宫前方扩散到膀胱,通过逆行引流到阴道前壁。 3、血行转移 较少见。晚期经血行转移至肺、肝、骨等处。 ?手术是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患者,手术目的为手术-病理分期,准确判断病变范围及预后相关,切除病变的子宫和可能存在的转移病灶,决定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手术步骤一般包括腹腔冲洗液检查(2011年NCCN指南不再作为分期依据)、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双侧卵巢和输卵管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相当一部分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仅通过规范的手术即得以治愈,但对经手术-病理分期具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或者晚期患者,术后需要给予一定的后续治疗。 生物免疫治疗技术是通过采集患者外周血样,经过GMP标准实验室进行细胞活化、增殖,形成数亿个具有免疫识别肿瘤细胞的DC-CIK细胞,再将数量众多的 DC-CIK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杀灭癌细胞,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延长患者生命周期的目的。作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抗癌手段,生物免疫治疗使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倍增。 21世纪以来,生物治疗掀起了一场肿瘤治疗的革命,为患者来带了肿瘤治疗绿色无痛的新体验,现在DC-CIK生物细胞治疗技术有了新的改进,在原先DC和 CIK细胞的基础上,加入了NK、CD3AK、γδT三种免疫细胞,形成了更加强大的多细胞免疫治疗模式。相比之下,多细胞生物治疗在肿瘤杀伤力及准确性上具有更显著的优势。相比传统癌症疗法,由于多细胞免疫治疗能够在保证无毒副作用的前提下,实现癌症患者延长生存期和提升生活质量的双重目的,所以又被称为绿色抗癌疗法。 多细胞生物免疫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理想的选择 ?多细胞生物免疫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原发癌肿的继续发展,使原发癌肿缩小甚至消失,它还可定向彻底杀灭体内的残留微小癌细胞,同时调节和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缓解患者的全身症状,使得患者的病情往好的方面发展。通常1-2个疗程的多细胞免疫治疗即可取得显著的疗效。多细胞免疫治疗中的DC、CIK、NK、CD3AK、γδT细胞都是自体免疫细胞,因此不会产生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年老体弱,无法承受手术、放化疗的患者,采用多细胞免疫治疗则更为理想。 推荐阅读:北京治疗肺癌哪个医院好 北京治疗肝癌哪家医院好 北京治疗肝癌的医院哪家好
子宫内膜癌子宫,附件,淋巴切除清扫手术
病人为子宫内膜癌3期,其内子宫膜癌NCCN指南是手术、放疗、化疗既生物治疗等的综合治疗。现在刚做了手术,不适宜放疗、化疗。当前首先要选择是如何促进刀口的愈合和恢复因手术造成的免疫抑制。为下一步的治疗做准备。
子宫癌怎么长的
通常叫子宫癌实际上是指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carcinoma),又称宫体癌,发生在子宫内膜上皮,绝大多数为腺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癌症,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在妇女最常见的癌中排名第四位。多见于50~60岁的妇女,常在绝经后发生。近年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可以转移到身体的许多部位:从子宫向下扩散到子宫颈管,从输卵管向上扩散到卵巢;也可以浸润到子宫周围组织;或通过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转移到远离子宫的部位。
二病因
早婚、早育、多产、未育、不孕、月经初潮过早以及绝经期延迟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患病率。目前也有认为包皮垢中的胆固醇经细菌作用后可转变为致癌物质。也是导致宫颈癌的重要诱因。子宫癌可能发生的原因有:
1.性生活
女性若有2个以上的男性伴侣,患子宫癌的几率更是有显著的增加。
2.年龄
绝大多数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其发病年龄在围绝经期,只有15%的女性在50岁之前以及只有5%的女性在40岁之前被诊断患有子宫内膜癌。
3.性病感染
性病的感染,通常代表性生活较复杂,相对的罹患子宫癌的几率也会较高。
4.子宫颈发炎
若有长期子宫颈的损伤、破皮、糜烂、发炎,都可能转变为早期的子宫癌细胞。
5.吸烟
抽烟会增加罹患Ⅱ型子宫内膜癌的机会:一是抽烟会减少身体免疫力而使子宫癌细胞加速发展,二是抽烟本身产生一些物质有可能导致子宫癌细胞的发展。
6.女性荷尔蒙
无论是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均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有关。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大量使用,在不同程度上扮演了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激动剂。尽管使用他莫昔芬降低了乳腺癌及其复发的风险,但是却增加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有些学者认为黄体素会改变子宫颈上皮细胞的稳定性,而容易发生不正常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子宫癌细胞的发展。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极早期无明显症状,以后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疼痛等。
(1)阴道流血 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月经周期以及经间期出血以及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2)阴道排液 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则有脓血性排液,恶臭。因阴道排液异常就诊者约占25%。
(3)下腹疼痛及其他 若癌肿累及宫腔,可引起宫腔积脓,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晚期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髓部疼痛。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及恶病质等相应症状。
2.体征
早期子宫内膜癌妇科检查可无异常发现。晚期可有子宫明显增大,合并宫腔积脓时可有明显触痛,宫颈管内偶有癌组织脱出,触之易出血。癌灶浸润周围组织时,子宫固定或在宫旁触及不规则结节状物。
四检查
1.病史及临床表现
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绝经过渡期月经紊乱均应排除内膜癌后再按良性疾病处理。对以下情况妇女要密切随诊:
(1)有子宫内膜癌发病高危因素者如肥胖、不育、绝经延迟者;
(2)有长期应用雌激素、三苯氧胺或雌激素增高疾病史者;
(3)有乳癌、子宫内膜癌家族史者。必要时进行分段诊刮送组织病理学检查。
2.B超声检查、盆腔MRI检查
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及深度,为临床诊断及处理提供参考。MRI更能对盆腔淋巴结情况作出评估。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指南认为不需要对内膜癌患者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转移。
3.分段诊刮
是最常用最有价值的组织学评估内膜的首选诊断方法。分段诊刮的优点是能获得子宫内膜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诊断,同时还能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管腺瘤;也可明确子宫内膜癌是否累及宫颈管,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门诊以一次性器械进行内膜活检是可靠而准确的子宫内膜癌检查方法。宫腔镜检查尽管并非必须,但仍推荐和诊断性刮宫一起进行,以识别不连续的病灶以及隐匿部位的病灶。这种联合检查可以为真正的内膜癌前病变提供确诊的最佳机会,并能排除相关的内膜癌变。对于持续性或复发性的异常子宫出血,不论其子宫内膜厚度是多少,均应该进行子宫内膜的组织学评估。
五诊断
除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外,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
六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为于术放疗及药物(化学药物及激素〕治疗。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癌变累及范围及组织学类型选用和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早期患者以手术为主,按手术一病理分期的结果及存在的复发高危因素选择辅助治疗;晚期则采用手术、放射、药物等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
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目的一是进行手术、病理分期,确定病变的范围及与预后相关的重要因素;二是切除癌变的子宫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转移病灶。术中首先进行全面探查,对可疑病变部位取样作冰冻切片检查;并留腹水或盆腹腔冲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剖视切除的子宫标本,判断有无肌层浸润。手术切除的标本应常规进行病理学检查,癌组织还应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作为术后选用辅助治疗的依据。I期患者应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或取样;特殊病理类型如乳头状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鳞形细胞癌、未分化癌等;子宫内膜样腺癌G3;肌层浸润深度;癌灶累及宫腔面积超过50%或有峡部受累。鉴于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癌恶性程度高,早期淋巴转移及盆腹腔转移的特点,其临床I期手术范围应与卵巢癌相同,除分期探查、切除了宫及双附件清扫腹膜后淋巴结外,并应切除大网膜及阑尾。II期应行全子宫或者广泛子宫切除及双附件切除术,同时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III和IV期的晚期患者手术范围也与卵巢癌相同,应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对于存在高危手术并发症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放疗
是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术后辅助治疗,可明显降低局部复发,提高生存率。对已有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盆腔及阴道残留病灶的患者术后均需加用放疗。
3.孕激素治疗
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对于晚期或复发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如果不能或不愿接受更积极的治疗,不论肿瘤的分级或激素受体情况,可选择进行激素治疗。对于年轻的渴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以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孕激素治疗是主要的保守治疗方法。
4.抗雌激素制剂治疗
适应证与孕激素相同。
5.化疗
为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也可用于术后有复发高危因素患者的治疗以期减少盆腔外的远处转移,化疗可以改善其预后。常用化疗药物有顺铂、阿霉素、紫杉醇、环磷酰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依托泊昔等。可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也可与孕激素合并使用。子宫乳头状浆液性腺癌术后应给予化疗,方案同卵巢上皮癌。文献报道对于有病灶残余的晚期患者,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与其他化疗方案疗效相似且毒性相对更小。化疗和放疗的联合治疗晚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相比单一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七预防
普及防癌知识,定期体检;重视绝经后妇女阴道流血和围绝经期妇女月经紊乱的诊治;正确掌握雌激素应用指征及方法;对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进行密切随访或监测。
关于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和子宫内膜癌临床指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1.本文由泰国康民医院中国办事处生育力保育中心整理的文章,包括原创、翻译、改编、转载等内容,版权一律归原作者以及出版单位所有;
2.如果作者已经单独授权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同意本站转载的文章,我们将在收到来信的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请提供您的版权相关证明);
3.本站涉及病症、医学诊疗、药物内容时仅供参考,不可作为医治和用药依据,具体请在执业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操作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