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宫体肌瘤占子宫肌瘤的,以及按照肌瘤与宫体的关系分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试管流程:
- 1、子宫肌瘤的临床类型有几类?
- 2、子宫肌瘤是如何引起的?
- 3、子宫肌瘤的分类有哪些?
- 4、子宫肌瘤的分类
- 5、宫颈肌瘤
子宫肌瘤的临床类型有几类?
子宫肌瘤可发生在子宫任何部位,按肌瘤所在部位不同可分为子宫体肌瘤和子宫颈肌瘤,前者约占子宫肌瘤的90% ~ 96%,后者仅占2.2% ~ 8%,宫颈和宫体同时存在肌瘤占1.8%,子宫肌瘤开始时仅为肌壁内的单一瘤细胞所形成,以后随着肌瘤的增大逐渐从子宫肌壁内向不同的方向生长,根据其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将其分为3 类。
(1)肌壁间肌瘤。又称子宫肌层内肌瘤。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周围有正常的肌层包绕,肌瘤与肌壁间界线清楚,常将围绕肌瘤被挤压的子宫肌壁称为假包膜。此类肌瘤最多见,占肌瘤总数的60% ~ 70%,肌瘤常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小者如米粒或黄豆大小,不改变子宫形状;大者可使子宫增大或使子宫形状改变呈不规则突起,往往宫腔也随之变形。
(2)浆膜下肌瘤。当子宫肌壁间肌瘤向子宫表面的浆膜层生长,以致肌瘤表面仅覆盖着少许肌壁及浆膜层时称为浆膜下肌瘤。当肌瘤继续向浆膜下生长,形成仅有一蒂与子宫壁相连时称为带蒂浆膜下肌瘤。肌瘤生长在子宫两侧壁,并向两宫旁阔韧带内生长时称为阔韧带肌瘤,此类肌瘤常可压迫附近输尿管、膀胱及髂血管而引起相应症状和体征。则棚带蒂浆膜下肌瘤可发生扭转,由于血运受阻,肌瘤蒂断裂并脱落于盆腹腔内,肿瘤发生坏死。若脱落肌瘤与邻近器官如大网膜、肠系膜等发生粘连,并从而获得血液供应而生长称为寄生性肌瘤或游走性肌瘤。浆膜下肌瘤占肌瘤总数20% ~ 30%,由于肌瘤外突多使子宫增大,外形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带蒂浆膜下肌瘤则可在子宫任何部位触及,为可活动的实性肿物,阔韧带肌瘤则于子宫旁铅举触及,活动受限。
(3)黏膜下肌瘤。为贴近于宫腔的肌壁间肌瘤,向宫腔方向生长,表面覆以子宫内膜称为黏膜下肌瘤。这种肌瘤突出于宫腔,可以改变宫腔的形状,有些肌瘤仅以蒂与宫孙激则壁相连称为带蒂黏膜下肌瘤,这种肌瘤在宫腔内如异物引起反射性子宫收缩,由于重力关系,肌瘤逐渐下移至宫颈内口,最终蒂被拉长,肌瘤逐渐被推挤于宫颈外口或阴道口。此类肌瘤占总数的10% 左右。由于肌瘤位于宫腔内,子宫多为一致性增长。由于肌瘤的牵拉和肌瘤蒂的血液供应不足,可使子宫有轻度内翻及肌瘤表面内膜的出血、坏死、感染而引起阴道不规则出血及分泌物增多。子宫肌瘤常为多个,上述肌瘤可2 种甚至3 种同时发生在同一子宫上,称为多发性子宫肌瘤。
子宫颈肌瘤可生长在子宫颈前唇或后唇黏膜下,宫颈肌瘤突向颈管内可形成带蒂宫颈肌瘤,宫颈肌壁间肌瘤,可随肌瘤逐渐长大,使宫颈拉长,或突向于阴道或嵌顿充满盆腔,此时正常大小的子宫体位于巨大的宫颈上,将子宫或膀胱上推至下腹部,并使两侧的盆腔解剖关系发生变异,增加了手术的危险度。
子宫肌瘤是如何引起的?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而与肌瘤数目关系不大。常见子穗谨宫出血、腹部包块、白带异常等症状。
流行病学
常见于30~50岁女性,20岁以下少见。30岁以上女性约20%有子宫肌瘤。
有些患者存在子宫肌瘤,但无自觉症状,通过体检才能发现,部分渗谈人群甚至终生未发觉患病,故临床报道发病率远低于肌瘤真实发病率。
随年龄增长,子宫肌瘤患病率呈增加趋势,绝经后子宫肌瘤患病率降低。
类型
按照肌瘤生长部位分类
宫体肌瘤:约占90%,指肌瘤生长在子宫体。
宫颈肌瘤:约占10%,指肌瘤生长在子宫颈。
按照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类
肌壁间肌瘤:为最常见的肌瘤类型,占60%~70%,肌瘤位于子宫肌壁间,周围均被肌层包围。
浆膜下肌瘤:约占20%,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并突出于子宫表面,肌瘤表面仅由子宫浆膜覆盖。浆膜下肌瘤包括带蒂浆膜下肌瘤、游离性肌瘤、阔韧带肌瘤。
黏膜下肌瘤:占10%~15%,肌瘤向宫腔方向生长,猜喊基突出于宫腔,表面仅为子宫内膜覆盖。黏膜下肌瘤易形成蒂,在宫腔内如异物样生长,常引起子宫收缩,可被挤出子宫颈外口而突入阴道。
子宫肌瘤的分类有哪些?
子宫肌瘤如果按照肌瘤所在的部位,可以分为宫体肌瘤和宫颈肌瘤。根据子宫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肌樱氏旁壁间肌瘤,是指肌瘤位于子宫肌壁内,周围被肌层所包围。第二、浆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子核坦宫肌瘤脊橡表面仅有子宫浆膜层覆盖。第三、黏膜下肌瘤,子宫肌瘤向子宫黏膜方向生长,突出于宫腔,仅有黏膜层覆盖。所以,子宫肌瘤的分类要依据它所在的部位和子宫肌壁的关系而分类。
子宫肌瘤的分类
子宫肌瘤的分类伏肢猜
1.按肌瘤生长部位分为宫体肌瘤(90%)和宫颈肌瘤(10%)。
2.按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3类:
(1)肌壁间肌瘤(intramural myoma):占60%~70%,肌瘤位于子宫肌壁间,周围均被肌层包围。
(2)浆膜下肌瘤(subserous myoma):约占20%,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并突出于子宫表面,肌瘤表面仅由子宫浆膜覆盖。若瘤体继续向浆膜面生长,仅有一蒂与子缺型宫相连,称为带蒂浆膜下肌瘤,营养由蒂部血管供应。若血供不足肌瘤可变性坏死。若蒂扭转断裂,肌瘤脱落形成游离性肌瘤。若肌瘤位于宫体侧壁向宫旁生长突出于阔韧带饥李两叶之间称阔韧带肌瘤。
(3)粘膜下肌瘤(submucous myoma):占10%~l5%。肌瘤向官腔方向生长,突出于官腔,仅为粘膜层覆盖。粘膜下肌瘤易形成蒂,在宫腔内生长犹如异物,常引起子宫收缩,肌瘤可被挤出宫颈外口而突入阴道。(图21-6)
子宫肌瘤常为多个,各种类型的肌瘤可发生在同一子宫,称多发性子宫肌瘤。
宫颈肌瘤
宫颈肌瘤大多都是良性的,但宫颈肌瘤如果变成了恶性的话,那么就是癌症了,是有生命危险的,当然本身宫颈肌瘤也可能会给身体产生影响,宫颈肌瘤太大的话,还是要到医院去做手术的,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宫颈肌瘤的相关知识吧。
宫颈肌瘤有危险吗
宫颈肌瘤是妇科的一种疾病,如果发现患有宫颈肌瘤有危险吗?
宫颈肌瘤能行手术切除,手术是最佳的治疗的方式。宫颈肌瘤具有一定危险的,特别是宫颈管肌瘤,很明显的临床症状是阴道不规则的出血、经期延长。如果不处理宫颈肌瘤,肌瘤可能逐渐增大,或压迫周围的组织,肌瘤长大至一定大小时候会造成手术困难;肌瘤大到一定的程度,也有可能宫颈无法保留,需要行整个子宫的切除。
宫颈肌瘤要结合妇检及其超声检查的情况来综合考虑其治疗方案。如果宫颈肌瘤比较小,并且生长比较缓慢,可以密切的随访观察,定期复查B超。综上所述,宫颈肌瘤相对于子宫肌瘤其他类型会严重一些,但也不会严重到影响生命安全,及早发现干预治疗即可。
宫颈肌瘤会癌变吗
癌变通常都是有一个过程的,不会很突然的那种,那么宫颈肌瘤会癌变吗?
宫颈肌瘤占子宫肌瘤的10%,属于子宫良性肿瘤。目前认为肌瘤组织局部对雌激素的高敏感性是肌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宫颈肌瘤是有恶变可能性的,多见于年龄较大妇女。如肌瘤的肉瘤样变,肌瘤恶变后组织变软而且脆,切面灰黄色,似生鱼肉样,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对于怀疑恶变的子宫肌瘤建议行病理活检,确诊恶变之后及早行全子宫手术切除。
要知道宫颈肌瘤是子宫肌瘤的特殊类型,发生率约占子宫肌瘤的2.2%-8%。宫颈肌瘤生长部位低,或长入腹膜下或阔韧带内,紧靠周围血管、输尿管及其他盆腔脏器,血供丰富,使周围脏器移位,扰乱正常解剖,增加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宫颈肌瘤按其生长部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前壁、后壁、侧壁及悬垂型(黏膜下宫颈肌瘤),亦可多方向生长。
宫颈肌瘤多大需要做手术
如果检查出宫颈肌瘤太大是要手术的,那么宫颈肌瘤多大需要做手术呢?
通常情况下,女性的子宫肌瘤直径>5cm就需要手术的治疗,但是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不需要符合指征。比如女性患有子宫肌瘤引起月经过多导致继发性的贫血销猜,用药治疗效果不好的。比如女性患有黏膜下的子宫肌瘤,虽然体积很小,但是增大了子宫内膜的表面积,引起月经量增多,导致贫血现象出现。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剔除了。
还有的女性患有子宫肌瘤,腹痛症状比较严重,存在性交疼痛,有的人是浆膜下的子宫肌瘤发生扭转,引起急性的腹痛,这个是属于急诊的手术。还有体积比较大的子宫肌瘤压迫了膀胱、直肠,出现压迫症状。比如尿频、尿旁斗念急或者是大便性状的改变,还有的女性因为总是不怀孕,排查原因发现反复不孕以及流产和子运困宫肌瘤有关系,或者怀疑有子宫肌瘤肉瘤变的都需要手术。
宫颈肌瘤是怎么造成的
宫颈肌瘤通常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那么宫颈肌瘤是怎么造成的呢?
其实宫颈肌瘤到目前为止,病因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在临床上发现,无论是宫颈肌瘤,还是子宫体的肌瘤,常常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女性。随着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子宫肌瘤、宫颈肌瘤都会生长。
当女性进入绝经期之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性激素也就下降,子宫肌瘤或者是宫颈肌瘤都会出现萎缩,甚至消失的情况,就可以证明子宫肌瘤、宫颈肌瘤,跟雌性激素有一定的关系,是雌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宫颈肌瘤在临床上常常是良性肿瘤,如果没有引起症状、比较小的情况下,只要定期复查就可以。如果肌瘤增大或者引起临床上阴道流血、月经过多的情况,建议手术治疗。
关于宫体肌瘤占子宫肌瘤的和按照肌瘤与宫体的关系分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1.本文由泰国康民医院中国办事处生育力保育中心整理的文章,包括原创、翻译、改编、转载等内容,版权一律归原作者以及出版单位所有;
2.如果作者已经单独授权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同意本站转载的文章,我们将在收到来信的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请提供您的版权相关证明);
3.本站涉及病症、医学诊疗、药物内容时仅供参考,不可作为医治和用药依据,具体请在执业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操作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