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不育哪个好新协和8(南京新协和医院妇科可靠吗)权威音视频

时间:2023-05-20 04:00:14浏览量:62

本文摘自《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一书

【老游评书】百年卫生显红色传承 群星璀璨耀华夏大地

人物简介

吴英恺(1910—2003年),辽宁省新民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胸心血管外科奠基人。

1933年毕业于沈阳小河沿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前身),毕业后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读研究生,后留学美国。1940年,他成功完成中国外科史上第一例食管癌切除术;1944年,成功施行了中国第一例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全国政协第五、第六届委员。

从医70多年,吴英恺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创造了我国医学史上的多项第一,为我国的胸心血管外科、心血管流行病学及预防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心血管病流行预防教研组,在中国率先研究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开创了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群防群治工作。他先后创立了重庆中央医院外科、解放军胸科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培养了大批胸心外科和普通外科人才,并在科研教学和国际医学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没有人能想到,110年前从辽宁省新民县一个清贫教书匠家庭走出的那个少年会成为我国医学界最具传奇色彩、开拓精神的医学大师。后来,定格在我国著名医学家、中国胸心外科开创者吴英恺身上的标签数不胜数,但他自己总结:“我不是天才,也不是了不起的人,我就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事罢了。如果你问我有什么长处,那就是不怕困难,敢于面对困难。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就是有这点精神——只要我认为是该做的事,我决不放弃!”这点精神,贯穿了吴英恺的一生。

从医未敢忘忧国

吴英恺的职业理想萌生得很早。小时候,家境贫寒,家人多病,但县里几位知名的老中医和教会医院的院长仍会登门治病。厚德精医、止于至善的医者形象,印在少年吴英恺心上,让他对医生这个职业心向往之。

1927年夏,17岁的吴英恺考入小河沿医学院。1933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协和医院。1940年,30岁的吴英恺在北京协和医院主刀,成功完成中国外科史上第一例食管癌切除术,终结了中国医生无人能做食管癌手术的历史。从此,他的名字和“中国第一例食管癌切除术”一起,永远载入史册。

在美国进修期间,年轻的吴英恺凭借出色的工作受到美国同行的瞩目,高尚的医德也让他备受患者爱戴和信任。在美国著名的圣路易华盛顿结核病医院进修时,患者们甚至自发凑钱送了他一块手表,并在手表的背面刻上他的名字。第二次世界大战风起云涌时,吴英恺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学习,回国效力。他的导师愕然了,睁大一双灰蓝色的眼睛直视他:“吴,你在我这里干,会有很好的前途!”他也直视着老师:“您应该晓得,我的国家正在遭受别国的侵略,迫切需要像我这样的医生,我怎能待在国外呢?”

告别无限惋惜和遗憾的导师,吴英恺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1943年,归国后的他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在抗战大后方的重庆参与创建了中央医院。其担纲主任的外科,是当时国内一流的外科。

重庆中央医院的创建只是吴英恺创业的开端,他一生共创建了三所医院、两个研究所和五个心胸外科。30多岁的青春年华里,他还创建了天津中央医院外科;40多岁最年富力强的黄金年龄,他主持创办组建中国第一所胸外科专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以及后来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古稀之年,他又挑起组建北京安贞医院的重任……创业之艰难以尽数,但为了祖国的卫生事业,吴英恺每次都不辱使命。

精研医术 为患健康

作为我国胸心血管外科和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的重要奠基人,吴英恺认为,做医生就要急患者所急,痛患者所痛,千方百计、及时有效地解除患者痛苦。为此,抗战硝烟弥漫的艰苦环境里,他在重庆中央医院,精心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完成了我国第一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这是我国心脏外科的先声,也是抗战大后方医学界的一个奇迹。1947年,他又在天津中央医院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慢性心包炎心包切除术。

1958年年初,吴英恺积极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向科学进军和发展专科学术”的办院方针,把“发展胸心外科专科新技术、集中精力为人民搞好医疗服务”作为阜外医院发展的首要任务,大量开展了胸廓成形术、肺切除术、食管癌切除术,以及低温直视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虽然在手术台上缔造了多项纪录和奇迹,吴英恺却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经常教育医生,不要做单纯的“手术匠”,而要有“做学术性医师”的意识。一个理想的外科医生必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医术,及时总结经验积累学术资料。他说:“在临床医学领域成才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出色地完成本职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有良好的医德学风,受到患者和同行同业的信任和尊重;二是有强烈的事业心,学术上不断提高创新,具备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基本条件。”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在吴英恺创造的多项医疗新技术和编写的众多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京不育哪个好新协和8(南京新协和医院妇科可靠吗)权威音视频

在人才培养上,吴英恺坚持“三风”“三基”和“四多”,即“医风、学风和工作作风要端正,根本的问题是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掌握;多看、多思、多帮,从而达到多能”。他强调培养人才要尊重科学规律,鼓励老同志做好青年人的“传、帮、带”。在他的带领下,一批批人才脱颖而出并日臻成熟,在医学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矢志防病 壮心不已

在提升诊疗技术的同时,他更时刻不忘国人的胸心疾病预防工作。他说:“我开一辈子刀、能治好多少患者?百姓都懂得预防知识,不得病了,就算医生失业了,我也欣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阜外医院任院长期间,吴英恺在治疗食管癌时发现,许多患者来自山西、河南、河北的农村,特别是河南林县发病率更高。是什么原因使那里的农民百姓遭受癌痛?他亲自走到了农民中间。那时,当地的农民们认识了这位身穿中山装、上衣口袋里插着钢笔的大专家。他三下林县,带领他的科研协作组深入农民家中,与农民一起吃饭、聊家常,终于发现,当地农民食管癌高发,与饮食习惯有关——农民常吃用米面、糠等做成的糠饼,常吃红薯秧、榆树叶发酵过的酸菜,常吃热度在70摄氏度以上的粥和汤。协作组马上提出预防方案,告诉农民:不吃糠饼和酸菜,多吃青菜附加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改善口腔卫生,提倡刷牙,宣传“粗粮细做,细嚼慢咽”。经过吴英恺耐心的劝说,当地群众改变了饮食习惯,从此食管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农民兄弟常常提起:“要不是那位穿中山装的吴院长,我们不知道还要受多少罪啊。”

对此,吴英恺说:“高明的医生首先是防病,然后是治病。预防那是四两拔千斤啊!”为了这“千斤”,吴英恺倾注了大量心血。

曾任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的吴兆苏是吴英恺的大弟子。1978年他考上中国医科院吴英恺教授的研究生时,目睹了吴英恺的忙碌:“他当时身兼数职,有很多社会工作,但每周还坚持抽出一两天时间到石景山和首钢高血压、冠心病防治区进行流行病调查,回来要分析整理大量数据。”在吴英恺的努力下,中国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28个国家46个中心为期20年的心血管病监测研究计划,即MONICA计划,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高水平、大规模、长时间的心血管病协作研究。在吴英恺的组织下,我国展开了覆盖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近4百万人的高血压普查。其成果,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证。

1997年,吴英恺倡导开展了“爱心护心工程”,他利用自己在医学界的威望,带领北京各大医院众多专家,用“走下去、请进来”的方法,多次深入京郊县医院,免费向来自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基层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培训。有一次到怀柔区医院讲课,正好电梯坏了,已经88岁高龄的吴英恺不顾工作人员劝阻,在他们的搀扶下,硬是一步步爬上4楼,给学员上了一节生动的科普教育课。后来,吴英恺还将中国医科院授予他中国医学科学最高荣誉奖——医学科学奖的1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爱心护心工程”,用于出版心血管病防治和自我保健的科普读物。

这批奖金最终用在印发20多万册的《劝您戒烟》《肥胖的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预防保健知识》等多种普及心血管病的科普小册子上,分别放在急诊科、心内科和门诊大厅咨询台上,让患者免费取拿。吴英恺自己则经常身揣几份,见到吸烟或肥胖的人就发,并耐心劝人戒烟减肥。就在他髋关节骨折住院的最后日子里,床头还搁着一摞小册子,隔几天就让同事再拿些过来。这些小册子后面都写着“没有版权,欢迎翻印”。

视名利如草芥 视事业如生命

“吴老受人敬重,主要是他有一颗无私的心。”一位在吴英恺身边工作了20年的同事说。1987年,吴英恺从北京安贞医院院长和北京心肺血管研究中心主任岗位退了下来。忙惯了的他,一闲下来反而不习惯了。经过几个星期的思考,他琢磨出了一套“退而不休,来而不扰,有问则顾,议而不决”的“减灶法”。此后,他坚持定期到单位上班,门虽开着,但从来不到科室巡视和发号施令。上门的同志谈事情也好,发牢骚也罢,吴英恺只做建议不做评判,尽量让登门的人满意,同时竭力护现职领导的威信和决断。院领导换了两班,每次的合作都很愉快。

91岁时,吴英恺开始筹划他的“身后事”。他开始认真思考并撰写遗嘱,上面的文字令人肃然起敬:“倘若发现不治之症,不必积极治疗,尽量减少痛苦,让我自然归去;死后做病理解剖,与病例(历)对照,有教学作用的标本由病理科保存;不保留骨灰,不化妆,不举行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请安贞医院向北京市卫生局、中国医科院通报,并可在《北京日报》《健康报》发一短消息,也给我有会籍的美国外科学会、美国胸外科学会以通知。保存在我办公室内外的个人纪念品和资料由安贞医院保存……”

对自己的“后事”如此坦然、淡泊,熟悉吴英恺的人说,视名利如草芥,视事业如生命,这是他的一贯作风。

北京安贞医院原心内科主任陈湛说:“早在1993年我们就发现吴老有冠心病,但症状不严重。他向人们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自己也以身作则,从不吸烟喝酒,非常注意合理膳食和运动。我们是在2002年春天一次例行体检中,意外发现他肝脏上有一个像乒乓球大小的肿块,诊断为肝癌。”吴英恺面对死亡既不恐惧也不逃避,在听取了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后,决定放弃手术,放弃放射治疗,回到家里养花、锻炼、写书、读书看报,同时不忘提一些提高改善医疗水平和医院建设的建议。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关心医院的新楼盖得怎么样了……

2003年11月13日,吴英恺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遵从他的意愿,北京安贞医院在他病危时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有朝夕相处的同事和亲人守护在身旁,伴他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步。

留下供后人用不尽的“遗产”

按照遗嘱,吴英恺没有留下骨灰。但很多后来者,记住并继承了他的“精神遗产”并受用无穷。

吴英恺虽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谦和,关心基层、关心群众。山西省永济市人民医院的陈南医生记得,20世纪70年代吴英恺曾到山西农村会诊。在诊治患者中,吴英恺耐心地向基层医生讲解和传授技术。后来,陈南医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写信请教吴英恺,他每信必复。

大弟子吴兆苏最了解吴英恺的个性。他说:“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一个学者定要有真才实学,不要徒有虚名。做人一定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在吴兆苏的印象中,吴英恺到基层讲课从来不要报酬,还要给听讲人免费发放教材。有人曾开玩笑地对吴英恺说:“您是名医,在家里开一个咨询门诊肯定赚大钱。”对此,吴英恺笑着回答:“我现在够吃够用,要那么多钱干吗?我一个人最多能看几个患者?把医院办好了,千百万的人能受益,这才是我们做医生应该追求的事业。”吴英恺说:“做个普通医生不难,但做一个深受患者和家属信任和同行同道尊敬的好医生却不容易。德学兼优,并能经常解决患者和家属的困难,才称得起好医生。”7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吴英恺用言语行动为“好医生”做了诠释:一名好医生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而医生精湛的技术是在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和积累中产生的。在北京协和医院做实习医生时,他就勤奋严谨、一丝不苟。那时,他负责的患者分散在几个病房,他每天都起早摸黑,在病房、门诊、手术室几个地方巡视多遍。他说,当医生的不可一日不读书。当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时,他几乎没有整段时间读书,但每晚8点钟以后和所有的周末,他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多思、多看、多学,才能达到多能,这是他给后人留下的重要“遗产”。

吴英恺认为,学医不难,学成良医则不易,没有什么窍门或捷径,主要靠勤学苦练,还必须持之以恒。每个医生都要结合日常工作,温故知新,不断创新,盘旋上升,达到高峰,但没有顶峰。临床医生要学会“床旁艺术”。对待患者既要热忱又要庄重,平易近人,以礼相待,取得了患者的信任才能做好诊查、治疗工作。除医学医术外,临床医生一定要懂得一些社会学和心理学。吴英恺认为,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是医院的职责,预防工作应受到各级各类医院的重视。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医生也永远要提倡防治结合和预防为主,体现医院和医生对患者负责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医院的门诊和病房要成为预防保健科普宣传的场地,每个医院都应有专职的医护人员经常深入厂矿、村舍、机关、学校开展预防工作。

“原来医生做科普,没人看得起,是吴老带了头。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到,做一个好医生,就要像吴老一样教会老百姓自我保健。”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说,吴英恺是他最佩服的人。

而吴英恺身边的医护人员们说,那就是位和蔼可亲的老头,有点幽默,有点执拗。就像吴英恺自己说的,他不是个天才,只是一生凭着为国为民的执着与韧性,做了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

(本文根据《健康报》2002年7月23日报道的《不老的吴英恺》、2003年11月16日报道的《长河落日》、2003年12月10日报道的《吴英恺留下的精神遗产》、2010年4月30日报道的《用爱心还人民一颗健康的心》等内容综合整理)

(供稿:健康报社 崔芳)

感谢你在学海无涯的征途上选择了我

———————————————

网刊阅读: 登陆中华外科杂志官方网站或在各大应用商店下载“中华医学期刊”APP,购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读者会员俱乐部”会员年卡、期刊年卡,或单篇付费下载,可阅读您感兴趣的文章的全文。

标签:南京不育哪个好新协和8

特别声明:
1.本文由泰国康民医院中国办事处生育力保育中心整理的文章,包括原创、翻译、改编、转载等内容,版权一律归原作者以及出版单位所有;
2.如果作者已经单独授权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同意本站转载的文章,我们将在收到来信的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请提供您的版权相关证明);
3.本站涉及病症、医学诊疗、药物内容时仅供参考,不可作为医治和用药依据,具体请在执业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操作和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