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案和短方案哪个更适合你?

时间:2022-06-13 16:42:31浏览量:

促排卵是试管婴儿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每一对准备做试管婴儿的夫妇都在纠结自己用了什么方案。常用的方案有超长方案、长方案、拮抗方案、轻度刺激方案、微刺激/自然循环方案等。其中,长方案和短方案是我们最常从医生那里听到的两种方案。两者有什么区别?

诱导排卵计划的基石:月经周期的调节

排卵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卵巢的周期性精密调节来完成的,这个中枢神经系统在技术上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诱导排卵的原理就是在这个轴的基础上设计的。下丘脑分泌的GnRH激素是我们临床上的降调节药物。我们将这些药物分为激动剂(达菲林、达比佳、依那通等。)和拮抗剂(西斯凯、加尼瑞克等。),作用于脑垂体产生促性腺激素;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有FSH和LH,我们用的有戈那芬、波利昆、利肾宝、贺美奇、尿HMG等。它们作用于卵泡,促进其生长发育;卵巢分泌雌激素、孕酮和少量雄激素。卵泡还分泌抗苗勒管因子(AMH)、抑制素、激活素等。 

什么是长方案?

长方案是“试管婴儿”促排卵的经典下调方案。需要很长时间,平均20多天,所以叫长期养生。这一方案得益于80年代中期诞生的“垂体下调”技术,即外源性GnRH-a(激动剂)人为阻断和控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生理周期,再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使多个卵泡发育,从而人为控制获得多个卵子的机会,有利于试管婴儿治疗的顺利完成。

总之,长期方案是一个完全药物控制的周期,其特点是可控性高,卵子提前排卵风险低,卵泡均质性更好,卵子多(平均10 ~ 15个),可用胚胎多。缺点是用药时间长,费用比较高,卵巢过度刺激风险大,治疗舒适度下降。 

什么是短方案?

早在20世纪90年代,“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兹就提出了回归自然促进排卵的观点,呼吁减少药物治疗、药物刺激和试管婴儿治疗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治疗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并追求更“自然”和“友好”的方式来辅助怀孕。

轻度刺激方案通常是拮抗剂方案和克罗米芬方案:拮抗剂方案是从月经第三天开始用促性腺激素刺激卵巢,当卵泡长到直径12~13 mm时,加入拮抗剂,抑制内源性排卵激素LH的分泌,控制卵泡生长的一致性。克罗米芬方案从月经第三天开始,克罗米芬和促性腺激素联合刺激排卵,直至卵泡成熟。

温和法平均获卵数为5 ~ 8枚,少于常规促排卵,多于微刺激(微刺激)。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减少促排卵药物的用量,减轻药物对卵巢的刺激,降低卵巢过度刺激的风险,同时获得足够的卵子进行试管婴儿,质量好,治疗注射时间短,费用低。但克罗米芬的温和刺激方案有一些缺点,比如在采卵周期可能无法进行胚胎移植,可能会意外提前排卵。

 B4.jpg

长方案和短方案哪个更适合你?

首先需要和医生沟通,根据个人情况,想要的卵子数量,也就是“目标卵子数量”,然后根据这个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案。如果我们的目标卵数是10 ~ 15,一般选择常规的长期计划;如果只有5 ~ 8个卵子就够了,可以选择轻度刺激。

长方案适用于:

1.目标卵子的数量需要更多:如果是胚胎植入前的基因诊断(PGD),男方的附睾或睾丸穿刺,试管婴儿的周期等,通常是希望获得更多的卵子,从而获得更多的胚胎可供选择;

2.有早期排卵史的患者:降低早期排卵的风险;

3.想要新鲜周期移植的患者:长期计划不影响子宫内膜生长,但可以新鲜周期移植。

短方案适用于

1.卵巢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果你的激素检查和b超结果显示卵巢功能在下降,我们通常会推荐一个温和的方案,如高龄、卵巢及输卵管手术史、长期盆腔炎等可能影响卵巢功能的因素;

2.对促排卵药物高度敏感的患者:如果你年龄小,卵巢功能评价为促排卵敏感,长期计划卵巢过度刺激风险高,医生也会推荐轻度计划,减少药物用量,最大限度降低卵巢过度刺激风险;

3.有的女性害怕卵巢过度刺激的风险,要求目标卵子数量适中,以5~8个为宜,这也适合选择轻度刺激方案;

4.鉴于以往的“试管婴儿”治疗史,虽然获得的卵子数量较多,但卵子和胚胎的得分较低。第二种治疗希望提高卵子和胚胎的质量,达到“少而精”的目的;

5.想降低治疗费用的夫妇:轻度刺激方案用药量减少,费用降低。

方案的选择其实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通常只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需求,比如想要少点卵巢刺激或者不想要冷冻胚胎移植。医生会根据你的不孕原因、卵巢评估、既往促排卵史等,给你专业的促排卵方案建议。其实最好的选择是相信医生,不要听信一些不专业的传说,盲目的比较,反复的纠结,会阻碍医生对你的治疗。

标签:

特别声明:
1.本文由泰国康民医院中国办事处生育力保育中心整理的文章,包括原创、翻译、改编、转载等内容,版权一律归原作者以及出版单位所有;
2.如果作者已经单独授权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同意本站转载的文章,我们将在收到来信的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请提供您的版权相关证明);
3.本站涉及病症、医学诊疗、药物内容时仅供参考,不可作为医治和用药依据,具体请在执业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操作和使用。